成都市互联网协会

网站正在维护中,请稍后访问。

联系电话:13340995687

技术支持: 协伴云|商协会管理系统

专题活动

改革开放40年 | 建设中国“双创”第四城 成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018-12-29 10:45:00
去年5月,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这标志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大型民用客机展翼翱翔。C919的“耳朵”“眼睛”和“嘴巴”等单元均由成都企业研发生产。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今年10月,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而“鲲龙”大飞机的“眼耳嘴”同样都是“成都造”。在全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随处可见成都创新创造的身影。一个个源自成都的创新成果,成为支撑中国智造的重要力量。1978年,改革开放的巨轮起航,拉开一个崭新时代的大幕。改革开放4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成都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交出了一份厚重的“蓉创”答卷。成都从2012年到2017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达331.26亿元,增长94.6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73家,增长154.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77亿元,增长133.08%;全市专业技术人才205.32万人,增长106.63%……节节攀升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蓉创”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创新创业热潮涌动下,成都已经成为中国“双创”第四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创新主体,成都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贯彻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做强“主干”、积极推动“五区协同”,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优化创新生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是一座‘安逸’的城市,它‘安逸’的环境供给我们创新的灵感。”在成都创业11年的周刚,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不怕水”插座,给“电老虎”戴上紧箍咒。目前,首期项目绝缘连电插座,已经落地成都市郫都区智慧科技园,占地3万平方米,达产后将年产2000万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绝缘连电插座12月1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发布。报告选取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作为评价对象。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成都排名第6位。同时,报告指出,成都在创新环境评价方面异军突起,排名第4位。着眼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的“双创”服务,载体是创新创业的主支撑。突出打造高新区“菁蓉汇”、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和郫都区“菁蓉小镇”3个众创空间引领区;大力打造“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N”个“双创”载体特色区……我市已形成覆盖全域的“3+M+N”的创业孵化载体体系,建成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200余家、总面积1708万平方米,天府新区、郫都区、四川大学、中国电信(成都)、新希望集团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建强创新载体以外,我市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推动创新硬件与软件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我市通过将传统单一财政拨款的支持方式创新改变为“投、贷、贴、保、券”相结合的“五创”联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三大科技金融专项扶持政策+一个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五个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产品”的“3+1+5”服务模式,形成“无偿资助—引导基金—政策担保—科技贷款—上市培育”的服务体系,为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务。2018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成都主会场 黑科技每日秀现场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双创”上水平,2018全国“双创周”期间,成都出台《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人才、载体、企业等10个方面突出科技驱动和科技引领,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领先的3D生物打印技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国内首个“药物种子库”、世界首款头戴式VR一体机……良好的创新环境驱动下,一个个在国内外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蓉产生,一份由科技创新书写的成都高质量发展答卷徐徐展开。建强创新主体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013年,靠“3万元起步”的曾途没有想到,一手创立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创业3年估值达到25亿元,更在今年拿到了4.4亿元的E轮融资。                                                                                                                   极米激光电视亮相2018年CES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短短五年时间里,发布了30余款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今年年销售收入预计20亿元,打破了投影行业被外资品牌称霸15年的局面。两家企业,有着鲜明的共性——成立时间短、几何式增长,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爆发力可见一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创造’领军企业”的培育路径,努力培育一批国内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有计划、持续性地加大研发投入,并按年度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速计划,精准扶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对进入“成都创造”领军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引进更多创新主体,我市对来蓉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型本土民营企业家,给予个人最高300万元、团队最高500万元补贴。扩大市域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新引进人才补助范围,对新引进年收入4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我市提出,加大对企业研发全过程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合作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抱团共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政策都是‘真金白银’的,能够真正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经济活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功能区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最高300万元配套支持;支持企业联合攻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据了解,截至今年11月有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已达54家,取得国家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548家。2018年,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超过3000家,能创业、敢创新,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推动着成都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从“新”出发。激活创新“源头”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去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建设现场开工奠基,标志着这一总投资接近10亿元、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建设包括生物制剂筛选、生物制剂制备、临床转化验证和支撑技术平台4个转化研究系统平台……瞄准全球建设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高度综合集成、高度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设施的建设目标,该项目在市校合力推进中加快落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基础科学建设是重中之重。而在基础科学方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的重要平台。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代表,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源头供给,聚焦核科学、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重大领域,聚集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重大前沿科学研究项目,汇聚国内外顶尖创新人才,积极争创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极核。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成都一直在依据优势,努力推动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助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机构强化创新。在早已落户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环流器二号已完成装置改造与升级项目的总体安装。该装置是在国家核能发展战略下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通过此次升级改造,将进一步加强对目前国际上尚未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台架高速运行,振动冲击声气势磅礴。得益于实验室的“新能源空轨列车成套技术”,国内首条新能源悬挂式空中轨道交通试验线在成都亮相。      2016年11月21日,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成都正式投入运行在四川大学生物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了全球首个CRISPR技术的人体应用案例,即用基因治疗技术,尝试治疗肺癌。本月,“成都企业家校园行”还走进这里,通过企业家与科学家面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此外,成都还在积极谋划一批增强基础科学创新能力的项目在蓉落地,如位于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也即将在成都设立研究中心。随着一大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落地建设,一系列全国领先的创新成果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加速涌现,成都的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正在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