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源从“第一动力”来》系列观察报道② 前沿引领技术 如何更多实现“从0到1”和“从1到N”?
2021-07-28 17:24:35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一信号,提振的绝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域,该《方案》“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指明了另一个方向——高校,将在国家创新体系之中肩负起更大重任。


纵观全球创新地图,高校院所与城市,从来都是彼此成就的“创新合伙人”——

放眼全球,德国柏林菩提树下大街,爱因斯坦执教过的洪堡大学,是全球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它也是德国工业创新与学术前沿的发动机;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那棵讲述着牛顿与万有引力的苹果树闻名全球,这所诞生逾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高校,同样为全球创新持续输出顶尖科技人才……

环顾国内,在清华大学校园,近一个世纪之前,著名学者陈寅恪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中国最早一批大学,立下了高远的学术精神与追求。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60%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创新,而其中绝对比例创新,来自于高校院所。


7月23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科研攻关定义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




那么,管窥成都,围绕“卡脖子”技术深入攻关,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和“1”到“N”的飞跃,成都之“动力源泉”是什么?


科研资源处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的成都,城市创新版图之中聚集了65所高等院校和一大批科研院所,在蓉高校5个学科进入2020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最新排名全球前20,这些无疑是“动力源泉”背后的答案。








动力源泉

科研攻关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65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是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强“基本盘”。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成都积极推进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先确权后转化”模式,探索“共申请共获权”试点。








建设高能级平台体系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核心,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一批“国之重器”;


打造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面向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全市“5+5+1”产业,以及一些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技术创新平台。








科技支撑

成都还将通过优化创新布局,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优化以“两区一城多点”为主的布局方式,突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创新极核,联动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协同成德眉资“三区三带”,加快提升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实力,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形成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让“第一方阵”成为“第一动力”

6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最强“基本盘”

科研攻关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65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是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强“基本盘”。


昨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台车头如鸭嘴兽的工程化样车在试验线上启动。在样车运行的同时,科研人员同步进行动力学、气动、振动、噪声等方面的研究——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也是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真车验证线。



西南交通大学研发团队介绍,工程样车采用全碳纤维轻量化车体、低阻力头型、大载重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等新技术和新工艺,设计时速620公里,未来还将为我国超导磁浮列车,远期实现1000公里以上运行时速,奠定基础。


前不久,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Pev的伽马光子,帮助人类距破解世界起源之谜更进一步。这次重大发现的背后,也有成都高校的突出贡献——西南交通大学从1989年开始参与宇宙线观测实验,是LHAASO项目建设的核心单位之一。


聚焦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电子科技大学则重点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赫兹、大数据及云计算、脑科学等领域进行布局,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攻关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先进测试等方向。


(图据网络)


一个个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仅让各高校申请大量有效专利,也助力成都加快成为全国创新策源高地。据不完全统计,西南交通大学现有4000余件有效专利,四川大学现有3000余件有效专利。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成都积极推进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先确权后转化”模式,探索“共申请共获权”试点。在这项改革中,西南交通大学走在前列。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分析,从2016年启动权属改革至今,西南交大分别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突破了“不愿转”第一道“关隘”,用“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突破了“不敢转”第二道“关隘”,用“中试研发机构”突破了“没有成熟成果可转”第三道“关隘”。



康凯宁表示,在改革中,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市先后两次出台专门文件,鼓励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西南交大2014年与成都市双流区合资成立了以中试研发为核心业务的成都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省市区政府提供的3000万元科技资金,对西南交大7项实验室成果进行了中试研发投资,其中3项已获得成功。


“已经在成都揭牌的天府实验室,将成为我们创新的重要载体。”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指出,该校将以天府实验室为重要载体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实验室+科创空间+产业园区”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创业团队+市场化运营机构+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西部(成都)科学城“头部”抢滩

瞄准“卡脖子”难题推动原创性引领性攻关

最近,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格外忙碌,一方面要带领团队持续推进能源互联网领域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做好第二届EXCEL加速营和第三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峰会,另一方面,要参与筹备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2021年,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正式迎来了建院5周年。自2016年作为第一家省校合作机构落户四川天府新区,5年时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大力推动能源互联网规划、智能传感、数字孪生、柔性直流技术、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水利枢纽安全监测与智慧运行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先后引进32个高层次研发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推动144个项目在全省12个市州落地。



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成都需要推进前沿引领技术突破,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突破。


《决定》中提出,建设高能级平台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核心,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一批“国之重器”;打造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面向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全市“5+5+1”产业,以及一些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技术创新平台,此外还将围绕先进算力、数据中心、技术成果转移、中试转化,构建为产业发展赋能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这样的战略布局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的兴隆湖畔已然正加速成势。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纷纷落户,聚焦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新赛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


兴隆湖畔,“头部”高校院所创新场。



眼下,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已精准落地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16个,布局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6个,引聚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1家,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43个。


作为深化成渝创新合作的关键一环,西部(成都)科学城未来将启动建设一批代表世界前沿科技水平的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经济企业、“独角兽”企业。同时,天府实验室将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下一步,成都还将通过优化创新布局,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优化以“两区一城多点”为主的布局方式,突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创新极核,联动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协同成德眉资“三区三带”,加快提升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实力,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形成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啃”动“两张皮”的硬骨头

“深水区”改革引聚城市创新“合伙人”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是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之母,是一个城市实力的标志,也是其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据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90%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创新。


于成都而言,65所高等院校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云集,让成都的科研资源始终处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力促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命题,此次《决定》释放了“深水区”改革的强烈信号,明确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既有改革成果之上再发力,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扩大选人用人权等。



这样的探索,成都早已行动——2020年以来,“揭榜挂帅”一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中频频出现。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暨首批需求榜单发布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创造活力。随后,首批14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发布,揭榜团队最高可获得1亿元产业扶持资金,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无支持上限。


仅仅5个月后,“成都岷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将在岷山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总体架构下,按照既定目标,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在不同细分领域,聚焦前沿,突破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孵化未来产业。



改革如何继续深化?“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知识价值导向,着力深化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以‘揭榜挂帅’‘赛马制’为突破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谁用人谁评价’和绩效导向为关键的科研评价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稳定可及的城市创新制度环境。”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多措并举,推进前沿引领技术突破,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作者索尔·辛格曾说:“无时无刻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智能电话、互联网,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我们只知道必须通过创新来站到曲线的顶端。”